□ 李迎春 成都
  馬航MH17的298名遇難者中有193名荷蘭人。與英美媒體的憤怒情緒不同,荷蘭民眾和媒體一片哀悼的同時卻帶著冷靜。荷蘭首相呂特在演說中言辭謹慎,他表示,災難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,在沒有看到確鑿證據之前,他不會進行任何猜測。
  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次契機,人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避免災難,也可以學習如何面對災難。你可以選擇憤怒、也可以選擇冷靜。
  在馬航MH17空難中,現在人們最關心的是凶手是誰。荷蘭人和全球其他國家的民眾都在等待著一個符合事實的結果。在等待中,荷蘭人選擇了冷靜,他們在還沒有揪出凶手的時候,已開始了自我療傷。這是人性面對災難的本能修複,也是一個社會面對災難所本該有的成熟。因為面對災難,沒有什麼比讓逝者安息更為首要。
  荷蘭的媒體選擇善意地對待可能的“肇事者”,這也值得我們學習,因為在事實查明之前,任何猜測和批判都是“有罪推定”,都是一種新的傷害。我們應該從災難本身學習點什麼,災難給我們帶來了人性衝擊和反省。如果我們能夠在世事無常和生命脆弱的啟發中,學會珍惜、學會寬容、學會關愛、學會同情,那麼我們就能慢慢改變日益僵化和冷漠的生活,改變我們與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關係,這一點一滴的內在改變,正是災難發生後,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好“禮物”。
  災難還在教會我們如何尊重。這幾天,一些遇難者生前的生活照陸續在網上公佈出來,引發了很多關註和討論。很多人認為,事發後,網上公佈災難現場屍體滿地的畫面是對死者的極大不敬,再公佈死者生前陽光美好的生活照,形成強烈對比,是對死者及其家人的二次傷害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樣的公開是極其殘忍的。在網絡世界中,一些畫面挑戰著人類一直珍視的某些價值,比如尊嚴,比如隱私。
  在世界各地的葬禮中,都有一套儀式,其中都包含著整理遺體,有的還會給死者“化妝”,讓他們在最後一刻,能夠體面地告別。這套禮儀的背後是對逝者的尊重。在這起空難中,遺體在沒有整理之前,暴露於公眾和受害者家屬面前,是一種極大侮辱。過去,對一些死刑犯,有時會曝屍三日,這是一種額外的“侮辱刑”。這一點原本是常識,但很可惜,在這起空難中,受害者的遺體並沒有得到常識的庇佑。
  在我們還需要重溫常識的時候,馬航MH17空難最大的受害國荷蘭卻在平靜地依常識而行。當地居民和社交平臺很少有憤怒和質疑,充滿著彼此的關愛和和對逝者的哀悼;電視臺嚴格保護受害者和其家屬的隱私,不播放災難現場含有屍首的鏡頭,不暴露死者生前照片。荷蘭首相則號召大家:一定要用愛團結起來,度過悲痛!荷蘭用一個小國的肩膀扛起了整個人類的悲痛。
  災難已發生,無法輓回,除了追求真相、守護正義,我們還可以選擇從中學習以便更好的前行———學會等待事實,學會冷靜面對,學會尊重死者,學會珍惜現在。  (原標題:別讓災難過後 我們一無所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16epfn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